叶蛋壳

退堂鼓手

【奶奶的文字】一、奶奶的心愿

日子过得真快,转眼就是八年。再过几天就是我的长孙女——(乳名:乐乐)八周岁生日。

       

今年,我打定主意换个方式给她过生日,不准备像往年那样为个生日让她盼好几天。我要转移分散淡化她对生日的关注度。像身边绝大多数的孩子一样,平淡,寻常,不攀比。得借此机会让她明白,过生日不仅仅只是吃吃蛋糕,收收礼物,热闹热闹才值得期盼。要让她知道,过生日的形式多种多样,只要有意义就好。平淡的生日并不表示长辈的漠不关心,不表示关注她的视角产生偏差,终爱她的程度减弱和亲情、友情的褪色。长辈们仍然是一如既往地冬爱她,关注她的成长。只是因为她懂事了,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,我想让她在同学们日益攀富的庆生宴的浮躁中清醒过来。

        

既要过生日,又要别有一番情趣。怎么办好呢?我动起了脑筋。


  

我想起八年前孩子刚出生时,我的育儿计划:


  

一:坚持记《乐乐成长日记》。原计划0-3岁,完成0-2周岁。


  

二:为乐乐拍摄《成长写真集》。以照片为主,文字为辅,图文并茂的反映乐乐每周的成长变化。真实的记录乐乐在(人之处)、(金色童年)和未来几年的(如花少女)等不同阶段的成长片断。目前已搜集照片六百余幅。并在此基础上于2007年 5-12月编辑完成电子相册《人之初》上、下集、《金色童年》上、下集、《叶绘画作品集》、《叶声乐器乐作品集》《叶作文集》等。


  

三:在我还有精力的时候,为我的小孙女写一部反映她童年时代成长的书。弥补她对自己的成长过程在(人之初)时的无所知,及(金色童年)时代的懵懵懂懂所造成的困感和缺憾。


  

这第三条,就是我眼前能做,并迫切想做好的事,做为她八岁的生日礼物送给她。


  

写书我并不在行。勉为其难的理由,就是想通过这本薄薄的小书,让孩子感受到她是怎样由一个浑然不知人事的“丑小鸭”,一点点成长的起来的。而且还要继续长大,终究要成为一个受社会的力量,法制道德制约的成年人。要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,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和历练,人品和素养才能更成熟,更加完善,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。同时,我也让她明白,在她经受种种磨砺,付出艰苦努力和痛苦挣扎的同时,家人也同样为她付出极大的关注和爱心。在她漫长的人生历程中,她现在并不孤单,将来也不会感到孤单。爱她的家人始终陪伴在她的身边,伴随着她成长,与她一起休戚与共努力奋斗着。


  

我欣喜地看到,她八年来一天天在长辈们的呵护下顺利成长,一点一滴地在进步。胸前的小手帕变成了红领巾,蹒跚的脚步变得欢快跳跃。她对知识的渴求,对自己喜爱的事坚持不懈,尤为让

我欣慰而自豪。


  

我很喜欢她对新鲜事物有很敏锐的感觉。喜欢和爱好的事很多,兴趣很浓,志向也很多。(其实志向太多等于无志, 但这不是她这个年龄的人能够思考得明白的事,有待于她在成长的过程中逐

步修正调整目标。)她很想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 名优秀的科学家,音乐家,画家。我很赞同她的想法。觉得人生就是要从小立志,有志向,

有奋斗的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。


  

她的动力就是:“加油!别的小朋友快要赶上我了,我赶紧冒个“大烟”把他们给罩住,趁他们楞神看不清方向时,我赶紧跑,把他们远远的甩在后面。”孩子幼稚的“灵感”来自于每天上托儿所横过马路,看到汽车起动时的排出的黑灰色的尾气,我很欣赏她的孩子气的想法。


  

几年来,她经常会冒程度不同的大烟、小烟,每次冒烟都让我很感动。我也越来越感到她小小年纪的躯体里,爆发出来的韧劲和不甘落后的劲头不可小视。太姥爷和太姥姥在她一岁半时曾经跟我说过:“这孩子有前途,你们要好好培养她”。老人家们说得对,三岁看大七岁看老。我也感到她的确是个很好的孩子。


  

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基于此,我对她的要求比我对自己的两个儿女还要严格,倾注的精力和耐心还要多。好在孩子很听话,也很懂事,对我也很信赖,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。


  

因此我将爱冒“大烟”的小女孩,做为此本小册子的书名,只因大常容易引起人的误解,故改为“冒烟”。


  

几年来,孩子的努力和勤奋感动着我们,让我们甘心情愿地在一次次感动后, 付出加倍的辛劳,毫无怨言的陪同她去做各种她感兴趣的事情。我们守候在她的身边,陪她认真读书,完成学业之外,还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数年如一日的陪伴她, 起早贫黑的奔走在少年官和各兴趣学校的路途上。为了争取最好的成绩,甚至于跟她一起学习,跟她共同感受其中的苦和乐。在她懈怠的时候,软弱的时候,畏难的时候,耐心的教导她明白“学习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的道理。掌握每一样技能, 都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,付出数倍的汗水和眼泪,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 没有捷径可走。下决心学了要坚持学到底,并争取学得最好。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就干脆别学。督促她一遍一遍的反复刻苦练习。她从五岁半学琴,每天二十分钟她会自觉的坚持。有时身体不舒服感冒了,不想上学,只要没大碍,只要能起来,我和他爷爷也决不会给她请假,爷爷会把她送到学校,会叫她坚持,不能随意请假。我们是有意识的培养她,坚毅的品质,勇于奋进的精神。让她经得起摔打,不要轻易在困难面前退缩认输,更不要轻易放弃。


  

我们明白教给她学会一样技能容易,教导她踏踏实实的做人难。这是个活到老,学到老的漫长过程。


  

八岁是天真烂漫的金色童年的小尾巴。无忧无虑、绚丽多彩、撒满阳光的日子,像撒出去的风筝一样飞向蓝天,越飞越高,越飞越远。背在肩上的书包越来越大、越来越沉重,可玩耍的时间却像挤牙膏似的越来越少,功课和考试的压力越来越大。弄不懂的功课、烦恼的事,困惑的事,越来越多钻进还没有长开的小脑袋瓜里,她就不得不收敛自己的天性。按着大人们设计好的轨迹发展下去。这其中的甘苦可想而知。


  

去年她在曾经就学的幼儿园里吃小饭桌,听到老师和些家长们的议论。“乐乐多才多艺,全是她爷爷、奶奶一手培养起来的。”有两三次,她问我:“奶奶,我是不是幼儿园里(包括从园里毕业出来的孩子)学得最多,学得最好的孩子?”我说:“是的。她说:“是你让我成为这样的人!”是的。我不十分清楚,孩子说此话时的心情到底如何。


  

对叶的早期教育,我们引导她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同时,培养她对知识面的广泛射猎,激发她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。帮助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。


  

孩子从两岁上幼儿园小班起,正式循序渐进地学习文化和文艺美术知识。五—六岁学得最多的时候除文化课之外有:电子琴、绘画、声乐、珠心算、舞蹈、滑旱冰、及手工制作等课程和兴趣爱好,虽说有所侧重,时间有长有短,毕竟是占用了孩子大量的休息和纵情玩耍的时间。可能感觉到有点累了,奶奶抓得太紧了,有时练琴时会哭。七岁后又学一门剑桥少儿英语。我们始终替她掌握一条原则,文化课是基础是前提,兴趣爱好是充实丰富素质修养的必不可少的修炼,但可以慢慢培养。我根据实际情况所调整,渐次去掉了几个班,根据孩子的意愿仍然保留弹琴和剑桥少儿英语两个兴趣班的学习。


  

孩子对任何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,接触过的每一门兴趣课, 都非常感兴趣也很投入。每一样都学得有模有样,特别是绘画和弹琴,很有潜质。而且都曾取得过一些很不错的成绩。真要让她舍弃掉哪一样,她同样不忍心,也很不乐意割舍。学艺的路,尽管很苦很累,常常是眼泪伴着优美的琴声从孩子纤细稚嫩的指尖滑涓流淌出来,可孩子仍然在坚持着不放弃,她也是个很要强的人。


  

在已逝去的黄金岁月里,我欣喜地看到,我的孙女像天使般地绽放出五光十色、彩虹般的绚丽和光彩,内涵和气质正在向有文静、典雅、多才多艺的小才女的类型上靠近,使我不由得发自内心的高兴和喜悦。孩子的努力有了结果,全家人都很欣慰。


  

我就是要通过这本书让乐乐明白,今后,属于她的天地很宽广,人生的道路也很漫长,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会越来越大,越来越残酷,谁也说不清前面等待着她的是荆棘还是坦途。可以告诉她的只能是,从今后必须要跟同龄人一道,敞开少年儿童朝霞搬火红的胸怀,踏踏实实、快快乐乐地迎接自己的未来和挑战。


  

我还要告诉孩子人的能力有限,不可能抓住芝麻又拣了西瓜。也不可能人人都能站在金字塔的顶尖,傲视群雄。付出了努力不一定能成名家,但不努力决不会有出息,


  

今后的人生或灿烂或辉煌或平平淡淡都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。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”,是我家几代人的也将是她的“座右铭”。努力了就没有遗憾的人生。即使是平平淡淡的生活,也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。灿烂辉煌毕竟是短暂的,绚丽之后沉淀下来的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,反而是我们最值得追求的。任何人都不能一辈子处在事业的高峰期,事物的发展有高峰必然会出现低谷,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。


  

因此,爷爷奶奶希望乐乐,长大后要有个平常心,不要追名逐利,不要为虚名所累。得意时不要浮躁,失意时要想着峰回路转时,不要灰心沮丧。任何时候都不要迷失自己。


  

奶奶还要告诉乐乐的是,即使将来不能有大的作为,成名成家,她照样是我们的宝贝孙女。我们承认她的价值,欣赏她的才华,尊敬她的人品,佩服她所取得的成就。因此我们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不会感到失望,依然会一如既往地爱她,关注她。我们注定不能陪伴她走完人生之路。但我们衷心地希望,这本书能永远的伴随她度过或艰难或顺利,或灿烂或平淡的人生旅途。陪拌着她共同体验、品尝漫长的百味人生。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。


  

孩子,人生的关键只有两三步,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,就是最大的赢家。


  

最后,祝愿我们亲爱的孩子:未来片坦途。 光明无限,快乐无限,幸福无限!


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奶奶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07-10-4


评论